黃土高原一望無際,漫天黃沙,沒有綠草與樹木,空曠而蒼涼,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人如何生存、發展與改變呢?跟隨電視劇《山海情》,經歷一遍二十多年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真切體驗山與海的深情厚誼。
這片土地到底有多么貧瘠?“這里地處黃土高原,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降水極少,交通閉塞,糧食作物匱乏,生產方式落后……環境惡劣到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馬德福回涌泉村進行“吊莊”動員,讓一部分人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新的家園。貧困讓馬德福失去了未能及時救治的爺爺、貧困讓他的弟弟早早輟學、貧困讓他們頓頓吃洋芋還吃不飽,貧困到底如何可怕,他比誰都清楚。與他青梅竹馬的水花,因為一個水窖,一頭驢,兩只羊和兩籠雞被父親嫁與他人。
因為差一戶,而金灘村不能通上電時,馬德福用方言疲憊地說:“從我來這第一天開始,沒有一天的工作是輕松的,一個困難接著一個困難,沒完沒了”。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堅持奔走爭取。改變貧困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帶領大家走向富裕之路,是他不斷前進的信念和動力。他就是扶貧干部中的一員。
福建與寧夏的對口幫扶,從物質扶貧到產業扶貧,帶領閩寧村的人一步步走出貧困。與福建的工廠建立長期的勞務輸出合作;進行醫院、學校、揚水站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庭院經濟,種大棚蘑菇;種植葡萄建立釀酒基地等等。
蘑菇專家凌教授、幫扶干部陳金山他們把先進的技術、經驗、信息帶到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大家開始是極度不信任的——馬德寶先行種植蘑菇賺錢——大家紛紛效仿種植蘑菇——因本地市場飽和大量蘑菇滯銷爛掉——凌教授不僅教授技術還要全國跑銷路——為保證菇農利益教授貼錢收購被毆打——閩寧村與航空企業合作降低運輸成本——閩寧村建成西部最大的蘑菇種植地基。而種蘑菇的一波三折,只是移民搬遷千難萬難其中的一難。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這里有紅花呀?那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孩子們用唱“花兒”的美妙歌喉,唱出了他們心中真誠的渴望與期盼。讓黃沙漫天的戈壁灘變成塞上江南,這些美好的希望白老師用知識把它種在每個孩子心中。
白老師是浙江人,一生卻都在黃土高原上,為孩子們授課解惑,不僅僅是小孩子,還包括馬德福、馬德寶,遇到生活的難題,也需要白老師指點迷津。這個與黃土地似乎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卻把一生,一身的知識都獻給了這片土地。為孩子們不滿16歲外出打工,與家長起沖突,四處奔走呼吁發展經濟不能丟掉教育;為不能上學的孩子單獨補課;為修建學校操場和訂校服,不惜賣了捐贈的電腦而丟了校長的職務。在他的努力下,教育局下發了禁止未滿16歲的孩子輟學打工的相關文件。為了鄉村教育拼盡了全力的他,讓人多么感動和欽佩啊!
二十年后,高速公路暢通無阻,再回涌泉村,路邊綠樹成林,黃土高原被綠色的植被層層覆蓋,尤如披上了彩色的外衣,曾經黃沙漫天的山溝溝已是綠水青山白云悠悠。
這部劇令人動容的地方太多了,山海情,包含了多少人間真情——父子情、兄弟情、鄉土情、李家與馬家人的舊情;寧夏與福建對口幫扶的情;支持偏遠鄉村教育的情;建設綠水青山,造福子孫后代的情……讓人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山海情》生動詮釋了精準扶貧戰略的重大意義和艱難過程,不僅僅是寧夏地區,而代表了全國各個貧困地區經歷過的時代變遷,讓人感同身受,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與喜愛,直呼:“太真實了,太感人了。”(煉鋼廠 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