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盛唐秋季的劉禹錫曾經這樣表達對于秋季的眷戀與熱愛,用歌曲詞作來表達秋季的風華,那必然是《愛在深秋》,深秋的愛恨情仇并不能能夠光靠言語就能訴盡,而是需要去經歷、去體驗、去身臨其境并樂在其中。感受季節,莫過于選擇與自然親密接觸,選擇到自然之中,感受、聆聽、觀察、體會、思考,在感受中聆聽自然的語調,在觀察中體會生命的跡象,在遠足思考深秋的含義,既是一場深秋的旅行,也是一次人生的修行。
滿懷心情,準備出發。深秋遠足與春天踏青的最大區別,并非心情的差異,更多是面對深秋疾風而來的沖擊,邁出第一步便是一項挑戰和難題,迎難而上并不只是一種勇敢的表現,而是對于生命困境的不屈從和反抗。走在遠足的路上,調整呼吸,呼出熱氣,在相對低溫的環境下往前慢行,慢行的速度并不是重點,而是欣賞兩旁的景象,放慢腳步,亦步亦趨,聆聽風與樹木之間的對話,體會秋季與別不同的溫柔,踩在楓葉林上,有沙沙聲響,宛如自我彈奏的交響曲,不必訝異,仿佛在此時萬物都成為了音樂大師,讓我們感受一場深秋的視聽盛宴。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深秋遠足方能夠體驗的自然景象。何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是因為每到深秋萬物凋零,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從春漫步至秋的枝繁葉茂到了如今就變成了難以復刻的落葉芳華,正是如此這樣的破落景象才給予人一種嘯殺寂寥之感。然而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也許正是枯木方能逢春,才能夠展現出一番時間流轉,四季變換的獨特美感,那是一種專屬于東方美學的表達,這樣的表達更多是來自于東方藝術的呈現。遠足尋山,看山并不是山,而是一幅潑墨山水畫,是因為在深秋初冬時,凜冽北風將樹木亂石打磨成一種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模樣,這樣的石壁植被是一種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呈現,近看是歲月的痕跡,遠看卻是山間的古意,這一古意足夠雋永卻有備具熨貼感。
深秋的一次遠足,亦是一場人生修行,正如老子所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秋收冬藏,深秋正處于秋冬之際,若不將其定義為生命的消逝,而是將其稱為短暫的離別,短暫的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聚,也正是那句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學會離別,是人人都需要學習的功課,也是人生修行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學會與人離別,學會與生活離別,學會與自我離別,接受離別,并期待下次的生命色彩,也許這樣的人生態度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我們所詮釋的,在遠足中體驗,在生活中觀照,在人生中修行。(動力能源中心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