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免费福利-国产美女精品福利在线-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久久-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三区五区

【鋼城文苑】米缸——成長的記憶
發布日期:2019-10-11    作者:王德中    
0

老家的倉窯里放著一口缸,是用泥和著糜子穗糊鑄的,缸的內壁貼著不知何年月的報紙,泛著微微的黃,上面的字跡已看不清楚,只知道是母親結婚時,是爺爺分給她的家產,用來裝用石碾子磙下的米,雖然只能盛一石米,卻是全家人名副其實的“糧倉”。

我的記憶里,最初這米缸只有在秋收的時候才滿過,平時都是半缸米,為的就是時刻提醒米不多了,要節省著吃,如若不然就會斷了口糧。米缸上面蓋著用高粱桿做成的蓋子,上面壓上“菜石”,生怕有老鼠蟲子鉆進去,有時即便保護的很嚴密,缸里還是免不了生出蟲子,一顆顆米粒變成了一穗一穗的,母親只能把米缸里帶蟲子的米倒在門前的石階上,把蟲子曬死了,用鑼篩將穗米和好米分開來,重新裝進米缸里,留著慢慢吃。本來黑瓷缸掩蓋的好點,米是不會生蟲的,然而那個年代是沒有閑錢買這種“高級貨”的,只能用泥缸,全家就一起吃著不知生了多少次蟲子的小米。

后來日子過的好了起來,一年偶爾可以買兩三袋大米,母親就將大米和小米摻和到一起,雪白的大米,金黃的小米,混合在一起,開始將整個米缸裝是滿滿的。自此,沒再出現節約著不敢吃,害怕年底不夠吃的情況了,干活時有了力氣,我也總會拍拍小肚皮,父母親也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尤其是逢年過節時,吃一頓全是大米的飯再配上豬肉燴酸菜,是全家人最期盼的事。平時招待貴客最好的食物就是一頓面條,后來母親告訴我,那時候一家人,半年都平均不到一袋面,每天吃的都是米缸里摻和起來的米,不過隨著時間的遷移,飯總還是可以吃飽了。

現在那口米缸已經靜靜地躺在老家的倉窯里了,多少年過去了,依舊沒有破碎,父親告訴我泥土制品只要不打碎,是非常牢固的,如果放到磚窯里高溫煅燒一定的時間,就會變成黑瓷的。如今家里的米缸換成了輕巧而又不失美觀的聚四氟乙烯制作的塑料桶,新米缸里沒有再倒過小米,現在的小米成了“奢侈品”,一袋袋大米不斷地加進去,米缸的米沒再下降,也不再擔心米不夠吃。隔壁的八十多歲的劉婆婆常說:“現在的社會真好,不愁吃不愁穿的,我們那個年代吃不飽,糠皮都是主食之一”。

當年生產支隊分來的土地,如今栽種了各種喬木和灌木,在政府的惠民政策下,已經不需要再種小米來維持生活,從原來每年需要交公糧到現在的政府反過來補貼,米倉中的小米也都變成了一袋袋的大米,菜品也是各式各樣的。母親常說我們這一代趕上了好時光,頓頓都是白面大米,還不用擔心缺糧。我知道,這是母親家中米缸變化的感慨,對國家發展的認可,即便她不識一個字,不明白什么叫祖國。(煉鋼廠  王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