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見過各種各樣的優秀人物,也了解過很多古今中外的大家事跡。他們都被我們稱為“天才”。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天才?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告訴人們,即使上天賦予了你在某個方面的才能,你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在這個方面有所成就。而我卻覺得,天才不只是靈感和汗水的結合,天才是“在知道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之后可以坦然的接受,并且在有優勢的領域內發揮自己的特長”,即“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且揚長避短”。每個人都有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而這個事兒是換其他人都辦不到的。認為自己什么都能做到的人只算是“秀才”,而“天才”在心境上高于秀才,因為他們能從客觀上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才更能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
每個男孩小時候都有成為十全十美的“全能之人”的夢想,我也不例外。可是我時常因為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不多而感到自責,因為自己的力量過于弱小而感到自卑。那時候父親的話,時至今日我仍還記憶猶新。他對我說:“你有只有你能做到的事,而我和媽媽都辦不到;媽媽有只有媽媽能做到的事,而我們都做不到;我也有只有我能做到的事。只有我們一直努力,才能讓這個家變得更好。這個家變得更好,才能為你的夢想實現創造條件。”現在的我已經不像兒時那樣天真,但是我明白了,我也有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情。也許我的體能并沒有優勢,但是我的中文寫作水平足夠優秀的話就可以深入鉆研并在這個領域發揮自己的優勢。不必因為自己不是全知全能而感到難過,也不必因為自己在某個方面勝于別人而變得傲慢。
即使是聰明的牛頓也會在現代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向神學,更何況凡夫俗子。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只是橫向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足,也要縱向明白當下與未來存在差距。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充分認可現在成就的同時,也要對未來抱有希望。可以坦然接受當前的不足,并對未來的發展報以期望,這也是天才的表現。
某人在某領域有驚人的天分,被冠以天才的美譽,是一件令人艷羨的事,誰人不喜歡鮮花和掌聲呢?但如若就此松懈后天的刻苦學習,而是沉淪于消費自己“天才”的美譽,那么結局多是淪為一無是處庸才。羅馬城建成非一日之功,只有保持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才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將“天才”的王座牢牢守住。(財務部 田巍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