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盲區”,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視覺上的盲區。其實,盲區不僅有視覺上的盲區,還有思想上的盲區和行動上的盲區。它們每一種,都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可能釀成事故或者對自身造成危害。
每次路過十字路口,到達視覺盲區位置時,我都會下意識停車,仔細聆聽路上的聲音,確認前方沒有車輛經過再通行。有時候過往的車輛會按喇叭,提醒路人注意。有的車輛卻匆匆而過,或許是司機太急忘記了提醒路人。第一次在十字路口看到突然竄出的大貨車時,我也嚇了一跳,從此在心中對自己說:“路過視線盲區時,一定要注意再注意。”那發生的每一起交通事故,都在提醒我們要注意身邊的突發狀況。如果不及時應對,就可能造成不可預測的后果。
思想上的盲區主要是一種認知的不足,對事物看法更偏向靜態和慣性。比如近日點檢人員在點檢設備時,發現供水泵出口處的軟連接出現裂紋。在平時點檢過程中,大家主要觀察供水泵的聲音、溫度、振動等,對于軟連接就下意識的忽略了,很少有人對它進行檢查。因為它不容易損壞,所以大家對它的關注程度幾乎為零。但是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它也會老化,甚至出現裂紋,如果再久不發現也會造成生產事故。平時大家都關注的部位,出現設備隱患的可能性反而較小。而被人們忽視的地方,存在設備隱患的可能性卻極大。
行動上的盲區就像習慣性違章。記得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個學徒和師傅學剃頭,剛開始他用西瓜練習,完事后習慣性的把小刀插在西瓜上。師傅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這是西瓜,又不是人,給人剃頭時不會的。”結果年深日久,他雖然出師了,這個壞習慣卻改不了。一次給人剃完頭,習慣性地把小刀插在腦袋上,釀成了一起事故。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有的人怕麻煩不戴護目鏡、帶電作業等,由于很多次沒事,后來他就抱著僥幸心理,以為這次也沒事,結果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后追悔莫及。
盲區是什么?其實,它就是一種人為的邊界劃分,下意識地認為某一部分區域是安全的。這種情況是危險的,安全風險不知不覺就潛藏在身邊,自己卻對此一無所知。這就像那溫水中的青蛙,等它察覺到危險時已經晚了,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風險的感知,才能避免盲區的危害。(動力能源中心 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