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出生在上世紀20年代,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就在地主家干長工,下地干活、喂牲口、推磨、給牛割草等,年紀小小就已經是種莊稼的老把式。我爺爺那輩人是最節儉的,從來都不浪費,一件衣服補了又補能穿一二十年,吃飯時掉在地上的飯粒都會撿起來,剩的菜湯湯也要灌倒肚子里,手里捧著饃饃小心翼翼,生怕饃渣子掉地上了,節儉的程度都近乎是“吝嗇”。爺爺眼里最看不慣誰糟蹋糧食,誰要是吃飯不把碗里的飯吃完,他就會大聲訓斥。
以前我不理解爺爺為什么對家人這么嚴厲,長大了才知道,爺爺那輩人是三年自然災害的親身經歷者,從爺爺的口中我知道,在那個饑餓的年代里,人吃一口飽飯是多么的不容易,人吃樹皮,吃野菜,吃觀音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人被餓的浮腫,嚴重的還會被餓死。糧食的種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每年的糧食種子都是小心翼翼的用袋子存著,放到老鼠夠不到的地方。等到種植的時候,一顆一顆的小心種到地里,然后就期盼能夠風調雨順,多收一些糧食。那個年代,國家沒有興修水利,種莊稼就是靠老天爺,老人們會到處拜神求佛,祈求能夠廣種多收。大多時候天都不遂人愿的,收一點點的糧食沒有機械化幫忙,全部要靠人力和牲口運回家,再裝到家里的大甕里面存好。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每一粒都顯得非常珍貴,所以一點點也舍不得浪費。爺爺勤勞樸實,用自己的辛勤勞作,在青黃不接的年月里讓一大家子人有口飯吃。
日子慢慢變好了以后,爺爺勤儉節約的習慣一直堅持下來。在爺爺的影響下,我的父輩們也繼續傳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習慣,總是物盡其用,不浪費,做飯時吃多少做多少,吃不完的飯菜下一頓接著吃。父輩們教育我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日子再好也不能忘記以前的艱苦生活,節約是一種美德,勤儉是一種態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已經步入現代化農業國家,到處都是高科技的身影,時代在變,但是勤儉節約的理念不能變,我們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珍惜現在的生活。物質豐富并不代表我們可以肆意浪費,社會上盛行的吃播浪費、接待餐浪費的現象觸目驚心,我們要去呼吁所有人,懂得節約,杜絕不起眼的舌尖浪費,不要只講面子講排場,實實在在的承擔起真正節約的責任,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每一粒糧食。(旅游后勤部 王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