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成千上萬個小家的和順美滿。家好,國才能好。自古以來,我國就強調嚴以治家,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在良好的家風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由此可見,形成良好的家風對于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提到家風,大家肯定會想到曾國潘,他撰寫的家書是其家風的集中體現。通過對他撰寫的家書的認真學習,我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立下了三條家規,希望在這三條家規的熏陶下,能夠形成良好的家風。從小我就教育我的孩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讓他們從小就認識到自己所吃的糧食,自己所消費的金錢都是需要通過艱辛的勞動才能獲得的。除了讓他們在課本上學習《憫農》、《觀刈麥》等描寫人們勞動艱辛的詩詞文章之外,還會讓他們從小參與勞動,會讓他們在學習之余做一些家務活,讓他們親身體驗勞動的不易,能夠讓他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
與此同時,在中國,每一個家庭都極其重視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方面的問題,在我的家庭也不例外,我在家里立下了“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知讀書遲”的家規,向孩子們講述古人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程門立雪等克服惡劣環境來求學的故事,讓他們從這些先人的事跡中汲取能量,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對生活,對他們人生的重要影響。在這個家規的影響下,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下,每個孩子在學校里都能認真踏實的學習,對于遇到的難題總是敢于挑戰,迎難而上,形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堅毅的性格。
除此之外,正確的善惡觀對于個人的健康成長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三觀是否正確。善惡觀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要讓他們從小就牢牢樹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他們才會養成遵守規則,樂于助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個人品格,才能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不能不動搖自己的內心。正是在這種正確的善惡觀的影響下,孩子們才能養成正確的人格,才能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才能不斷改進自身的不足,日益取得進步。
最后以一個形象的比喻做結:家庭是苗圃,孩子是幼苗,優良的家風如潤物細無聲的雨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風氣的養成。幼苗只有在雨點的滋潤下才能夠茁壯成長,才能出類拔萃,所以一定要培養質樸的家風,嚴以治家。(軋鋼廠 陳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