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副火紅的對聯,如燃燒的火,璀璨的星,紅透的碳,熱鬧在超市的年貨區,社區的年貨街,鄉鎮的集市上。過年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紅紅火火的對聯上面墨寫春秋,字寄祝福,把新年先就烘托的熱鬧起來。
現在的對聯多數是機器制作,想要什么字體都能給打印出來,得來全不費工夫,在過去,對聯多是手寫,倘若遇到寫壞了的字,就要花不少功夫才能把家前家后需要貼的對聯寫好。幼時至今,我家的對聯都是父親書寫。我父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毛筆字卻寫得極好,而且內容均為原創,每年都不一樣。這是我驚奇又是意料之中的,常聽戲文與歷史小說的他或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師自通了吧。父親的字體,我說不出來是哪一派,只是筆法遒勁,字字端莊又不是那么嚴肅,用來寫對聯是正合適的。父親認為,現在的對聯雖然可以變換千百種字體,用機器制作的也很快,但總不如手寫來得有人情味,有年味,所以父親還是堅持年年手寫對聯。
每年大年三十那一天,母親忙著做年夜飯,父親就在他的工作臺前鋪開紅紙,揮毫潑墨。說是工作臺實際上就是家里的長條飯桌,清退碗碟,擦干凈桌面,長條紅紙舒展在桌面上,紅紙最上頭是父親自己用長條青石打磨的“鎮紙”,壓住紅紙的角,父親就能從容揮灑了。
父親寫對聯,都是先醞釀一夜。年二十九,他便開始打腹稿,嘴中常念叨些詞句,有時飯桌上想到一個詞會立馬放下碗筷把詞給記下,年三十當天才能運籌帷幄,胸有成竹。待父親做好下筆的準備,我們也都湊上前去,但見父親懸肘運腕,一氣呵成,一副散發著墨香的對聯就寫好了。一副對聯寫好后,我們就小心翼翼地把對聯挪到一邊晾曬,等到墨汁干了,一副對聯就算完成了。父親不僅為我們自家寫對聯,許多鄰里鄉親也都找他來寫,每次鄉親們來寫對聯時,都會給我們帶些糖果、干貨,算是給父親的報酬。等到父親把對聯寫完了,大半的時光已經過去了。
年少時,我也曾突發奇想,想要學習毛筆字,于是央求父親教教我,結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毛筆字沒學出個模樣來,衣服上卻染上了許多洗不掉的墨汁,為此沒少挨母親批評。現在想來,如果我學會了寫毛筆字,也就能大展身手了,只是這些都是后話了。
父親的對聯,對聯的墨香是新年的信號,對聯寫好了,墨香飄起來,意味著新年真正地到來了。在火紅的春聯的映照下,在飄逸的墨香中,我們歡欣鼓舞地走進春節,走進一個新的開始。(計量檢驗中心 張飛)